尽管被视为全球半导体行业标准的摩尔定律的发展面临瓶颈挑战,但目前半导体行业仍在积极开发新材料,加快工艺小型化的步伐。国家研究院国家纳米元件实验室表示,三角形锗鳍晶体管技术可以克服硅基板上锗沟道的缺陷,使半导体技术进入10纳米工艺。
半导体行业的工艺演变越来越快。英特尔的22nm制程即将进入量产,台积电的制程技术也正在进入28nm,DRAM的制程将在年底进入30nm,2012年进入20nm代,而NAND Flash的制程则将在2011年进入26nm和27nm,2012年分别进入20nm和19nm。半导体制造商预计在未来两三年内进入14纳米制程。
半导体制造商表示,工艺技术越是萎缩,特别是当半导体工艺技术进入10纳米工艺时,新机器和新材料将是半导体制造商面临的两大挑战。以新的机器和设备为例,紫外光刻(EUV)价格昂贵,这对半导体制造商来说是一个相当头疼的问题。平均而言,一台EUV机器和设备的成本为1亿美元,相当于30亿新台币,这对晶圆厂来说是一笔非常昂贵的投资。
台积电研发高级副总裁蒋尚义曾表示,台积电尚未决定在14nm工艺中使用哪种设备,EUV机的效率使得晶圆产量低于预期。未来半导体工艺技术会使用EUV技术还是多功率?L束显微摄影(MEB)是半导体设备方面的一个大问题,需要加强。
在半导体材料方面,研究院国家纳米元件实验室表示,纯锗晶体管的工作速度可以比硅基板提高2-4倍,而三角形锗鳍晶体管技术可以克服硅基板上锗沟道的缺陷,实现10纳米晶体管器件。此外,银金属垂直线技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,在小型化时突破了传统钨金属插塞结构的工艺瓶颈。
根据国家纳米元件实验室的分析,银是目前电阻最低的金属,可以满足10nm代金属线的工艺要求。
此外,通过在硅芯片上制造绿色环保的双面光入射高效太阳能电池,并结合铜铟镓硒薄膜晶体管技术,可以开发出具有自供电电路模块的硅基太阳能元件,包括与集成电路后端布线兼容的一些关键技术,包括低温(~400℃)铜铟镓硒酸薄膜共蒸发技术、无钠无镉绿色制造技术和高集光率的表面粗糙化技术,这些技术可以与半导体产业和技术紧密结合。